1月3日上午,随着全校最后一场《思想道德与法治》公共课考试顺利结束,我校无纸化考试试行工作正式画上句号。为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新趋势,今年学校在学期期末考试中大力推进无纸化考试改革,全校18个学院共107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了这一全新的考试方式。
(12月31日,罗旭彪校长在《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现场巡查)
学期伊始,教务处与网络信息中心便积极行动,与考试系统技术团队紧密对接,通过多次线上研讨以及线下深度交流,深入剖析考试系统的架构与功能细节,举办考试系统操作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全面熟悉并掌握考试系统的使用方法。在推进过程中,全面梳理各学院本学期拟开展无纸化考试的课程信息,指导各学院在正式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试,并对测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迅速反馈给系统开发人员,推动考试系统持续优化升级,确保考试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从“纸”到“屏”,考试更便捷
走进此次无纸化考试的考场,学生们端坐在位置上,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面前的手机屏幕上。考试前,学生通过学习通接收考试通知,开考时间一到,通过登录学习通考试系统进行人脸验证和签名验证后便进入了考试界面。手指轻快点击,有条不紊地进行答题操作。这种全新的考试形式,不仅节省了纸张资源,更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和便捷性。学生们纷纷表示,无纸化考试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让他们更加专注于题目的解答,减少了因纸张和笔的问题而分散注意力的情况。同时,无纸化考试也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结束后,人文学院23历史系肖婕同学走出考场,脸上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她感慨地说:“改用无纸化考试后极大节约了考试时间,而且读屏答题非常符合我们00后的阅读习惯,原来三分钟做一道选择题,有时还要涂卡,读屏后时间可以缩短一半,还不需要担心忘带笔或者纸不够的问题。而且,手机答题感觉更加灵活,可以随时调整答题顺序,遇到不确定的题目还可以先标记,等会儿再回来思考。”肖婕同学还提到,无纸化考试也减少了纸张的使用,更加环保。
从“单一”到“多样”,出题更灵活
传统纸质考试受限于试卷制作、分发、回收等繁琐流程,而出题者往往需要在有限的试卷空间内精心挑选题目,以确保试题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无纸化考试系统打破了这一限制。打开电脑,登录学习通平台后,进入到出题界面,通过题库出题和导入试题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实现智能组卷或自主出卷。为出题带来指导性,增加灵活度与多样性。
题库可以满足多样化考试需求,题目类型涵盖了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论述等传统题型,同时,还支持通用类、数理化、图文化、语言口试等考试题型,满足不同学科的不同考试需求。教师可以通过筛选条件,如知识点、难度、题型等,快速搭建题库,并通过自主创建实现无限试题分类标签管理。导入试题功能支持教师上传自己的题目,进一步丰富了题库资源。利用平台插入实验视频,针对实验过程设置提问,更凸显学科特色。答案设置支持共用选择题,添加图片等多媒体元素到答案中等,使得考试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能够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与严谨性,需要老师们仔细斟酌每一道题目的措辞,避免出现歧义或漏洞,这比传统出题方式需要更加细致入微。”中医药学院药学专任教师刘紫琴老师第一次使用学习通考试系统,“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可以打造海量、高质量的题库,这些试题涵盖了不同的难易程度、考查维度,既能满足日常测试、阶段性考核的多样化需求,又能确保每次考试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极大地节省了教师手动命题的时间,同时也让试卷的质量更有保障。”刘紫琴说道。此外还可以提前搭建需要考试的试卷,分配好试卷管理组,可自定义浏览、编辑、复制、创建、发布。
从“线下”到“线上”,监考更智慧
考试当天,监考教师们通过现场巡查和学习通平台实现对考场每一个考生考试动态的全方位掌握。借助先进的摄像头技术、人脸识别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在监考教师的学习通界面上,对在场考生的登录、人脸识别、答题进度以及切屏次数等信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考场状况一目了然。一旦出现切屏次数超限等异常情况,系统会及时发出提示,自动发消息给监考老师,让教师重点关注,同时可以选择是否点击强制交卷。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监考的精准度和效率,还有效遏制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刘紫琴说:“考试系统的监考功能为教师们提供了多维度的监控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无纸化考试让我看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与潜力。”无纸化考试极大地提升了考试管理效率,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降低了考试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教学资源。监考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步迈向线上,展现出了更为智慧的一面。
在监考过程中,教师们密切关注平台数据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思考在利用技术监考的情况下,如何对技术手段规避监控、因网络问题出现异常以及考生诚信考试等情况的改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从“慢”到“快”,阅卷更高效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传统的纸质试卷批改,老师想要组织一场考试需要准备大约1周的时间,熬夜出题、出卷、打印、分发、阅卷,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此次无纸化考试中,阅卷环节实现了突破,借助智能化的阅卷系统,客观题部分能够实现系统自动识别并即刻给出精准评分。对于主观题,系统也能依据预设好的评分要点,辅助教师快速定位答题关键信息,为教师的评判提供有力参考,大幅缩短了批改时间,同时还保证了评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借助智能阅卷,教师可以根据试卷分析情况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比对,进一步掌握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进而提升教学针对性。
“依托无纸化考试,批阅试卷时效率比以前纸质试卷方便很多,系统自动统计卷面总分,批改时题目标准答案与学生作答在同一界面,批改效率更高。系统根据考试情况可以快速统计出课程目标达成度,节省人工处理时间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判断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改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机电工程学院教师郑小秋今年的《铸造工艺学》课程采用了无纸化考试。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旭彪、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族豪先后在学校教务处和学院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了《大学英语》等无纸化考试现场进行巡查。在巡查中,罗旭彪说:“推行无纸化考试,是对传统考试模式的一次果敢革新,也是学校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更是为学生开拓智慧学习新路径的大力创新。无纸化考试极大地提升考试管理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降低考试成本,节约教育教学资源。要持续推动数字化技术开展分阶段多次考试,落实落细课程过程化考核要求,实现动态监测学生学习成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具创新思维的人才。”
无纸化考试改革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紧密相连。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考试内容与日常教学课程深度融合,使得考试不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诊断器”和“指南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依据考试反馈来优化教学,学生也能更清晰地围绕课程目标去学习积累,真正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良性循环。(文:李琴、周成豪;图:教务处;审核:罗淑平、胡正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