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井大

【大江号】当“雾满龙岗”遇上畲族山歌:文艺创新与青年传承绘民族团结长卷

发布时间:2025-06-30

2025年6月27日,井冈山大学“青言青语薪火传·畲乡苏区聚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戏为路,将红色走读与文艺传承紧密结合。实践团队走进吉安采茶剧团,与经典畲歌剧《热血山哈》的主创团队开展一场用心灵去对话的“行走的思政课”——当毛主席诗词中的“雾满龙岗”化作舞台上的畲族山歌,当第一次反围剿的历史背景与畲族青年的热血故事交织,一种全新的民族团结叙事范式在师生心中埋下了调研的种子。

创作破译:文艺工作者的田野叙事实践

在吉安采茶剧团的排练厅里,实践团成员们聆听《热血山哈》跨越十年的创作历程。黎勇院长回忆,2014年剧团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深入永丰龙岗畲族乡采风时,听闻当地“一家七个子女全部参加红军”的真实故事,深受震撼。创作团队由此联想到叶飞同志所言“畲族同胞的革命性是最强的,畲族同胞没有出现过叛徒”,认为这正是对革命忠诚的最好诠释,而畲族也是江西最典型、最适合创作的民族题材。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热血山哈》将吉安红色资源与畲族文化元素创造性融合:不仅在舞美设计中依山而建的畲族民居、银饰头巾的服饰还原,更深刻蕴含在“蓝玲”等角色身上——当畲族姑娘挣脱包办婚姻投身革命,当汉族红军战士与畲族青年以“孤江”为暗号传递信仰,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民族团结的历史必然。

饰演“蓝玲”的方芸现场演绎了剧中最动人的片段:当畲族姑娘怀抱牺牲的爱人,吟唱“雾满龙岗千嶂暗”时,她的唱腔在民族唱法与戏曲念白间自由切换。“每次演到这里,我不再是我,我感觉自己就是她,我能感受到畲族女性骨子里的坚韧。”为塑造角色,演员们曾在龙岗生活,跟着畲族老人学习织彩带、唱山歌,只有让畲族文化真正融入身体记忆,才能演活那个在革命中觉醒的民族女性。

精神传承:从舞台到课堂的价值接力

实践团特别关注到,《热血山哈》在艺术表达中实现的“三个融合”: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表达的融合——剧中畲族青年从“为族人复仇”到“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思想转变,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微观缩影。

在调研会上,实践团成员激动地说:“当我知道剧中‘山哈’的称呼源自畲族自称,当了解到舞美中的每根木梁都复刻了畲族建筑的承重结构,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艺术源于生活’。”从舞台上的艺术真实,到田野里的历史真实,再到青年心中的价值真实,一场关于民族团结的叙事正在完成代际传递。

时代回响:经典剧目的当代传播探索

十年前,《热血山哈》以“畲歌剧”的创新形式魅力舞台;十年后,如何让这部经典在短视频时代“破圈”传播,成为剧团与青年学子共同探讨的课题。“艺术创作需要扎根人民,文化传播同样需要贴近时代。”当Z世代演员以新形式解读角色心路,民族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当畲族古老歌谣的旋律与激越的红军号子的节奏在空气中交融,这场跨越十年的对话,既是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寻踪,也是一场红色基因的传承接力,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在文艺与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民族文化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的强劲脉搏,更深刻启示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与教育者:唯有深扎泥土、情系人民、紧扣时代,那些承载着民族共同记忆与奋斗理想的经典之作,才能在青年心中深深植根,让“山哈的热血”永远在红土地上奔涌,让各族人民的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紧紧相连,正如剧中那深情的咏唱:“山哈的热血淌在红土地,汉畲的心儿永远连在一起。”(文:邹怡彤,图:文俊瑶、王伊娜、张妮)https://tt.jxnews.com.cn/topics/news/938812?app=jxttn&uid=321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