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时浩,韩国籍美术学博士。
二十年前,他为破解自身艺术瓶颈来到中国,寻找文化之根,寻找艺术之源!八年前,他应高层次人才引进之约,成为井冈山大学一名艺术系教授,继续寻根并传道授业。
二十年寻根之旅,他从孤独走向更加孤独,也从顿悟中产生新的顿悟。他说,艺术无国界,自己的丹青作品里,始终流淌着的是中国画的艺术基因,传统艺术在源源不断地传承中、发扬中、创新中,且日益气势磅礴,无可替代。他说,艺术有源头,经过在中国的二十年艺术寻根,自己发现这有形或无形的源头就藏在中国的土壤里,在无数先贤的艺术传承中、在形胜山水间、在民众自然流露的文化自信里。柳时浩认为,这正是他所要寻找的艺术大根、大脉!
一
6月5日,“墨海行舟·柳时浩艺术作品展”在南昌美术馆开展并举办开幕式。此展由井冈山大学、南昌画院主办,江西国画院协办。井冈山大学副校长冷明,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蔡超,中国重彩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美协副主席、南昌画院院长娄远琨,江西国画院院长蔡群,江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李晖等诸多画家和学者出席开幕式并观展。
此刻,南湖边墨绿的柳枝上,仲夏的啁啾鸟鸣充满强盛生命力和穿透力,时有鸟儿翅膀轻点水面,从湖的这边飞掠到那边。杏花楼牌坊边南昌美术馆里观展的人流正驻足在一幅幅画作前,或深深思索,或频频颔首。虽然时代瞬息万变,AI潮流风起云涌,但另一方面,没有国界的传统艺术同样在源源不断地传承中、发扬中、创新中,且日益气势磅礴,无可替代。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来自韩国堤川市的柳时浩先生,在中国的20年寻根苦旅中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默默开拓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这次作品展即以“寻根”为线索,通过水墨精品力作以及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全面展示20年来柳时浩寻根之旅的艺术成就和心路历程。展出的180余幅水墨画全部创作于中国,其中40余幅是在赣鄱大地上创作。“孤独”着的柳先生在这片红土地上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沉墨山水”画风。同时,此次画展也是柳时浩先生艺术生涯四十年来规模最大、展出作品最多的一场“墨海行舟”盛宴。
当天开幕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艺术家们各抒己见,深刻地表达了柳时浩作品展为中韩文化融合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他是我们尊贵的国际友人。柳先生创造出的“沉墨法”作品黑白灰三色运用自如,且个性鲜明,很滋润、有禅意。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的继承,还有很多是柳先生对中国文化,以及庐陵文化和源自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后,再融合进自己作品中的独特体现。相对于中国艺术家们来说,柳先生的作品除了传统外,还有当代水墨的表现形式,以及打上了其个人标签的布局设计和画作创新。
柳时浩说,此次作品展,可以当作他来华寻根20年的中国答卷。感谢所有阅卷的中国朋友和国际友人对他的关心、支持和批评指正。作品展历时18天,至22日闭展时,总观展人数以及通过媒体传播点击、阅读人数达到近200万人次。
二
艺术无国界!
柳时浩的中国艺术寻根之旅萌芽于千禧年。那一年,韩国艺术家协会第一次举办中韩艺术交流展。在这次交流展中,一个观展艺术家建议柳时浩:你画中国画一定要到中国去。柳时浩初时不以为然,还有些不服气:“我画中国画都二十年了,难道我画得不好?”回到画室后,柳时浩继续思考这个建议,凝视着自己未完成的山水长卷,突然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丹青里,以及自己融合了西方艺术的画作里,怎么也抹不去始终流淌着的中国画艺术基因啊。而自己,对中国、对中国画的传承、根脉却所知无几,怎么能精进!这个顿悟,如同惊雷,唤醒了梦中人。柳时浩决定走出国门到中国去,做一个探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画根源的朝圣者。
柳时浩说,他的韩国朋友中的大部分人尊崇的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但他深深地知道,自来中国寻根以来,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越能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他只能不断地催促自己像海绵一样地学习、写生。
说到Ai技术对艺术,特别是对绘画的影响,柳时浩认为,虽然Ai没有人工水准,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画画。当然,他和记者有着相同的观点,绘画和写文章一样,要形成白纸黑字。而带着作者思想、情感、温度,形成了白纸黑字的东西是不朽的。
说到中韩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时,柳时浩认为,中国的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更重视艺术,很多人直接参与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的学习、创作,民众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非常自信。而柳时浩的韩国公务员朋友中是很少有练字、画画的,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支持也更浅、更轻。但他同时又觉得中国有许多画家画得很好,但字和文都有欠缺,很多人没有自己创作的文,都是重复古人的。他认为,绘画和题文,就像鸟应该有一对翅膀一样,能画只是一只翅膀,有自己的文才是另一只翅膀,能画能写才是完整一对,才能飞翔九天之外。就像齐白石,他画、字都是自己的,是诗、书、画、印的四绝高手。虽然柳时浩有这种想法,自己也希望能想出一些妙语,但经常是想到了写出来的却词不达意。他说,这就是到中国寻根后越学习越觉得自己差欠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艺术有源头!
柳时浩教授是井冈山大学八年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韩国籍美术学博士。此前,他不论是在水墨山水画,还是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所造诣,但他深刻地感受到自身艺术之根是虚浮的,作品的思想、灵魂受到束缚,没有张力,难以突破。在艺术顿悟之后的2004年,柳时浩已过不惑的年纪,毅然放弃了在韩国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的责任,横渡渤海、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为解惑,为寻找艺术之源,为实现自幼以来到中国留学的梦想。
2004年夏,柳时浩考入北京中央美院国画系,攻读四年本科。在年轻的中国同学们眼里,柳时浩是多才多艺又热情温暖的“老外大哥”。与他交往深入、同桌四年的同学,吉安永新人陈桂明这样介绍柳时浩: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韩国人打扮,圆礼帽、长围裙,西裤、皮鞋加一个背包,看上去很时尚、富有。或许为了更好地融入同学,更好地学习各地传统文化,他还经常请同学们吃饭,有时为不同的艺术观点通宵达旦地聚会、交流。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总是超额完成作业,对学习、对作业极认真,从不马虎。记得临摹花纹极复杂多变的唐代名画《捣练图》时,柳时浩都能细致且极为精彩地完成临摹。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艺术采风的态度。每次实地写生时,柳时浩总是装备齐全,遮阳伞、画具及厨具茶具、乐器等一应俱全。写生间隙就和学弟学妹们茶叙,吹笛子唱歌助兴。学校组织的晚会,他总是压轴主角。中国同学都自豪有这样老大哥式外国同学、为艺术而走到一起的无国界同学。
正是这种亲密无间的同学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柳时浩接下来的人生。他最具特色的“沉墨法”艺术灵感和实践就来自井冈山地区。
2010年春,从中央美院毕业已两年的陈桂明发起水墨长征写生计划。他邀请正在中央美院攻读硕士的同学柳时浩及其学生金珍姬、韩国同学李在虎,中央美院校友赵凯、王慧晓、张效仿、梁桂锋等一行8人来到井冈山、永新等地写生。柳时浩一到吉安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他画龙源口大桥、画枫树坪、画贺子珍故乡。特别是在永新龙源口阿育塔写生时,他的灵魂被这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震撼住了,同时艺术灵感也被唤醒。黑、黑、黑,加墨、加墨、加墨……在阿育塔下,在红色的神胜山水间,柳时浩终于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从“黑团团”到“墨团团”到“沉墨”的画风。为不断深入和巩固这画风和技巧,2014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的柳时浩又于2015、2016、2019年连续三次参与组织了水墨长征写生活动,“沉墨”画风终成气候。他说:“我的画通过‘沉墨’就变成了一大片墨海,表达了我心中想说却说不出来的千言万语。”之后,柳时浩的博士毕业作品就以他从井冈山、永新探索出的“沉墨法”风格作成,震撼了中国画界,得到吴为山、李铁生、卢禹舜、陈传席等大家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沉墨法”是为柳时浩找到的中国画艺术源头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进一步牵连起他与吉安、与井冈山大学的深厚缘分。正是他展现在《柳时浩水墨画作品集》中反映吉安大地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各方关注,包括几位井冈山大学校领导的关注。
2017年暑假,柳时浩以高素质人才引进方式入职井冈山大学,实现了他在艺术原乡工作与生活的探源梦想。吉安地处中南,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织,为他的艺术寻根提供了稳定的根据地,以及丰富的中华文化养料。从此,他的寻根之旅便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一片富饶、文化底蕴深厚的红土地上,继续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和中国画的艺术根源。
二十年的艺术寻根之旅实际上也是柳时浩的另一场艺术长征,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中华文化艺术与自然胜境,并与自己的母语思维“重整河山”。他的寻根慰藉着他儿时在韩国乡间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向往,一心许之,终其一生。
吉安之于柳时浩,既是他的艺术原乡地之一,又是他的第二故乡。2020年,柳时浩在吉安美术馆做了他来中国后的第一次个展——“墨海行舟·探美庐陵”韩国画家柳时浩水墨作品展。那时,他只能说,向“沉墨法”艺术根据地的人民交卷,展出的40余幅作品全部来自吉安大地,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外国友人不忘初心,回报艺术原乡的赤子之心。当然,这次画展也非常成功。时任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的金辰坤专门为他的画展寄语,称赞他作为韩国人画家,在水墨画的故乡——中国举办画展,而且用中文向中国学生教授中国画的事情,是罕见且十分令人敬佩的。相信柳时浩独自奋斗的模样不仅是对韩国国家的正面宣传,也会启发到韩国艺术家们的灵感。
时任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则说,柳时浩第一次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才多艺。他不仅擅长国画,而且还涉猎书法、篆刻、器乐等。其画、其人,正如他自己所概括的——“静”“净”“境”。一个韩国人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意义刻画得如此中国化(柳时浩有自己的中国“字号”,即酉堂),这说明他不仅是拿画笔、水墨在创造,而是用心情、生命在融入。创造的是自然山川、人物风情,融入的是文化历史、道德价值。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担任过柳时浩博士生导师的卢禹舜也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说柳时浩在对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抓住了东方人对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呈现出对人生态度的一个整体把握。所以说,其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美好,这可能也是全人类所理解、认识和追求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四
我是一个喜爱旅游的流浪者,以一支画笔为我的人生博弈,走向艺术世界的彼岸。
当心底里的藜杖磨损变短时,我仍不断地走啊走啊走……坚持就是胜利!
我深信包容千山万壑的大自然始终在默默地给我力量,为我的艺术寻根加油鼓劲!
——柳时浩
在中国的二十年艺术寻根旅程里,柳时浩遇到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困难和迷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决不放弃,艺术之路愈走愈宽广、愈走愈扎实。
二十年里,柳时浩去过中国很多的城市,看了无数的古迹,游览了中国大地上风景秀丽或婀娜多姿或鬼斧神工的名山大川,更是接触了无数最基层的纯朴、善良的群众。在这种游历学习中,虽然也有很多的波折、无奈,但他的思想在升华,他的疑惑正一个个解开,而他所寻找的艺术之根、脉也在不断地成型、清晰起来。
有一次,他来到河南的太行山脉写生,在一个叫马圪当村的千年古道上,因为他选择了一条非常偏僻的小道登山,山上人烟稀少。为了画更多的景点,他把装着笔墨、食品的包就放在路边一处开阔地,而不自觉就被美丽、神奇的自然美景吸引着走远了。等他画完这处风景返回时,路上遇到一群羊和牧羊的老倌。他还用有些生硬的中国话和羊倌愉快地交流。等他返回到放包处时,吓了一跳,他的包显然是被刚刚那群羊拱翻了,笔墨弄得乱七八糟。最关键的是他用以维持一天口粮的馒头也被羊啃食了大半,只剩下半个。他伤心地把馒头捡起来,拍干净沙土,小心收藏起来。他没法抱怨,也没有中止写生,这一天,他就靠这半个馒头,坚持在黄山上兜转,寻找与天地的共鸣,并把它们描绘在画板上。当然,这群羊也没白吃他的馒头,羊和羊倌都成为他一幅山水画中的明亮点缀。
还有一次,柳时浩在北京郊区十度风景区写生。写着写着起风了,他没注意,继续用心画着,眼看一幅四尺斗方作品就要完工,风突然加大,把他的画从画板上卷了起来,飞向空中。他大声叫着“天啦,天啦……”并追了过去。旁边的路人发现了,一起帮着他追画。遗憾的是,等路人把画从空中“摁”回地面时,画已经支离破碎不成样子。但路人还是从一鳞片爪间看到了柳时浩的画风,给予他充分肯定,一致叫好,并鼓励他从头再来。这,给了他信心。
最近的一次写生,是今年5月中旬在泰和县小龙。他徜徉在原小龙钨矿生活区波纹板棚房、洋房区以及前苏联时代援建的苏联专家楼;他深入更深的山区,也探访白云山战斗指挥所,了解那段特殊的红色岁月,感悟时代变化和当下生活的美好;他深入农户家中,停在一家又一家的院子里观察自然,用心触摸远山和云海,感受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回到写生基地,他关起来门,艺术灵感如泉涌,一气呵成连续创作了四幅他个人标志性特色的黑墨山水画,令同去的还在为一幅画而努力创作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
“意在笔先。”柳时浩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多出些作品,缘于他常处在孤独中,并不断地适应这种孤独。他说,现在的画家“应酬”太多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孤独的时间。孤独着,才能静心思考,进而产生联想,才能有创意的灵感。只有自己有了灵感,有了强烈的作画欲望、冲动时,再进行画作。这才叫“创作,而不是应酬的“作业画”。
五
“艺术需要‘标新立异’,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画风和创作方向上,柳时浩始终如一。他认为,当代的艺术家们不应该“往回走”,要学汉魏哲学思想、学习唐宋画风,也可以追求明清风韵,但不要“一模一样”,要在传承基础上有自己的“诗化时空”和“重整河山”。
“跟随着时代也是失败。至少要同步,要超越时代,要领先时代才是艺术家该有的追求。”在创新上,柳时浩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比如黄宾虹、毕加索他们,都是不被当代人所接受的。当年的黄宾虹,没有得到当代人认可,甚至他去博物馆捐赠画作时都没人要。但随着时间的检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这就是艺术领先于时代的突出表现,这才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家。柳时浩说,中国画本身是世界很独特的一个艺术领域,非常重视传统。“但是我的画里面也有西方艺术,也有光影,所以我的中国画风、欣赏水平和视觉判断,与出生、成长在中国的画家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艺术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也顺其自然地形成了现在的画风。”说到对红色文化、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柳时浩也与众不同。他说,很多人都是画了一些红色遗址,以为这个就是红色题材。他画井冈山红色题材时,首先是了解、想象出当时革命烈士在这里活动的场景,当地人民艰苦奋斗支持革命的场景,然后把理解了的东西通过画作,体现出他们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无疑,柳时浩是用心灵在写生、在绘画、在寻根。
正是这二十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中国的山水间,在乡村巷陌的百姓间,他一次次捕捉到灵感,感悟到与时空、与先贤、与普通群众、与大自然的交流、共鸣,最终如愿找到了深藏在中国的土壤里、在无数先贤艺术传承中、在形胜山水间、在民众文化自信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的根,艺术的脉。柳时浩认为,这正是他要找的艺术的大根、大脉!他将循着这根与脉,加强国际合作,将自己的画风继续稳固、提升。
(除署名外,其余图片由康子越摄)
文/全媒体记者李夏署
http://5g.jgsdaily.com/content_html/html/668/p/wap/2025/07/133258472.html